花費以及成效對於亞洲製造業的啟發 (成本效益分析)
我們在亞洲的製造業中,最常聽見的詞可能就是 Cost Down 了,這個文法似乎有點不太正確的用詞,卻是面臨中國大陸,越南,以及其他低成本勞力的製造業競爭·時不得不的作為,然而,各家製造業在執行Cost Down的同時,有可能忽略了什麼嗎?又應該注意什麼呢,面對競爭是否只有Cost Down一途可以採用呢?我們都知道提升產品競爭力可以避免進一步的價格紅海競爭,那又該怎麼做,今天讓我們共同來思考這個問題。
Cost Down (降低成本)
Cost Down 顧名思義,就是將工廠的生產元素,舉凡原物料,生產流程,人力成本,以及管理銷售成本不斷減少,以達到,若客戶價格不變,我們可以擁有更多利潤,若客戶要求降低價格,那我們則可以保有一定利潤空間。這一點對於很多製造行業的讀者應該不陌生,但這樣會又造成什麼樣的問題呢?
生產成本壓低而言,一旦比例過高,那麼有可能導致給客戶帶來的品質降低(產品功效),例如使用更廉價的原物料,生產的步驟手續減少,QC人力裁減等等,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清楚知道,哪些部分可以妥協,而哪些是客戶購買的關鍵原因,沒有空間,一旦品質有所減少,客戶的滿意度下降,可能轉單,就會會發生我們常聽到的,“客戶要我降低成本,但又說我的品質不好” 其實只要我們更明確的知道哪些品質是可以被妥協的,而哪些不能,就能夠減緩這類型的問題。這個問題之所以複雜,有時候客戶自己也未必清楚產品的哪部分是可以妥協的,甚至客戶絕對會回答,我要用更低的價格,買一樣的商品。
再來延續上面所說,由於可以投入生產的資源變少,又不希望犧牲太多產品功能以及品質,此時選擇更有效率的方式是必要的,可是找到更有效率的生產方式並不容易,舉凡研發成本,試錯成本,甚至更多,都必須被計算在內。此時我們若是不清楚應在哪方面去提高我們的生產效率,無法在需要的部分推高產品對客戶的價值,這樣一來,努力的方向也會大打折扣。
Increase Benefit (提高產品效益)
那有些企業主這時候可能會想,如果無法接受客戶要我們降低成本,那我們就來提升產品的價值吧,因此我們會試著讓產品變得“更好”,但我們努力的維持成本讓產品變得更好的同時,是否仔細思考過,要讓產品的哪一個部分或是功能,變得更好。這時候關鍵的重點是,務必明白客戶看重的是哪一個部分,或是哪一個產品功能,作為生產者的我們,往往會以為,我們知道客戶需要什麼,也知道如何提升產品的價值,但我們往往忽略了,客戶的想法一直在變化,每一個客戶的想法也都有所不同。
這時候如何針對不同的需要,設計出多數法則的彈性化產品效益增益法,就變得重要,我們如果只是針對產品的某一項主要功能做加強,無法滿足到所有的重要客戶,而我們認為最重要的產品特點,也未必是客戶看重的,甚至可能誤判,這時候,市場調查也是一個好的方式,我們可以運用例如聯合分析(conjoint analysis)等市場調查方式,統整出自己公司客戶最在意以及最願意付費的產品特點為何,並把有限的資源放在上面做加強。
總結
總結了降低成本以及提升產品效益這兩個面對競爭之下,亞洲製造業經常採用的方式,你的企業採用的是哪一個呢?是否當我們在降低成本,以及提升產品效益的時候,也有精準的依照客戶的願意付款程度(willingness to pay) 選擇最佳的策略呢?在未來面對客戶要求Cost Down的時候,是否能以正確減少生產的次要需求,並增加能大幅提高產品效益的投入,就成為了未來新製造業,拼價值,而不只是拼成本,的關鍵因素。